《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南丰实验幼儿园线上阅读沙龙活动
在疫情居家期间,南丰实验幼儿园除了面向幼儿落实“停课不停学”,在教师层面,也将开展“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相关系列活动。本着我园新教师多,且课程游戏化推进正处于上升阶段,教师培养应打好根基,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我园倡议教师在疫情居家期间,下载喜马拉雅APP,搜索《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每天听书一个章节,并做好阅读摘记和思考。
一、案例回顾,梳理策略
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4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全园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面前抗议道:“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
如果你没有看过第十一章,根据你平时的工作经验,你会怎么处理这样的“抗议”?
(图三:案例1)
孙思雨:在我没有阅读这本书、这个章节之前,我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我会带着宝宝到小莉面前问一问:“你为什不让他骑呀?”先询问理由,看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再看看孩子需不需要我帮忙解决。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是,让小朋友自己商量,观察他是怎样处理的。根据孩子的需求,我会给出相应的意见,比如两人轮流骑、交换骑等方法。
季倩云:可以让小朋友进行讨论:只有两辆三轮车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玩?老师也可以加入他们的商讨,询问他们同伴间是否可以轮流玩或合作玩。让小朋友在这个事件中学会谦让、合作等品质。
黄晓燕:如果是我,小莉不让骑,我可以让他等一会儿再去问小莉,给孩子再次商量的机会。
这些负面做法不被看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这些做法无法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是不利于幼儿学习和培育幼儿良好的气质;
三是有些处理方法忽视了孩子行为本身的价值。
书中关于这个案例有哪些比较适宜的处理应对的方法?
曹紫园:首先是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教导幼儿社交技巧,比如轮流,我们总是建议孩子要“轮流玩”,可是孩子并不会发起”轮流玩“的方法,可以跟幼儿一起去问一下:“小莉,能不能让我骑一会,能不能分享着骑?”让幼儿察言观色,比如幼儿在什么时候提出换我骑的要求是最有效的,如何用口头方式培养幼儿克服困难,接受失败的能力。
纪畅:书中的老师是这样对小莉说的:“你知道的,等待的滋味不好受。”这样能够唤醒小莉的同情心,同情心和同理心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想法。
周鉴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书中的”正义观念“,就是个人所遵守的规则与限制,也同样适用于别人,这样能让两个小朋友都处在公平的环境里面。老师不仅要告诉小莉现在该轮到宝宝了,还可以在后面附加上一句话:“你去玩别的,如果有困难我也会帮助你。”这样做,让两个小朋友的需求都得到重视。同时,老师也要关注没有参与这次冲突的小朋友的教育。
张影: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师让宝宝去跟小莉说:“我真的很想骑,我已经等了很久了。如果这样说还是没有用,你再回来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这样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观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我还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方法梳理:
1.社交技巧
(1)轮流
在什么时机提出“换我骑”的要求最有效?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再去尝试?寻求最佳时机,帮助孩子学习和观察的技巧,协助她发展“轮流”的行为。
(2)协调
向孩子示范如何用口头的方式与别人协调的技巧。例如:你去跟小莉说,如果你让我骑三轮车,你荡秋千的时候,我就帮你推。
(3)克服困难
教师协调幼儿克服遭受的挫折。建议幼儿尝试其他适合的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克服失败的能力。
2.语言技巧
(1)明确的语句
表达清楚自己想骑三轮车的愿望,有的孩子表达自己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许只是摸了一下三轮车,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清楚:“我已经等了好久了,我很想骑一下。”
(2)对话技巧
教师成为“中间沟通人”,获得“减低冲突”的效果,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化解纷争。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稍加修饰并传给另一方,为幼儿示范如何化解语言冲突。
3.社交知识
(1)社交认知
帮助幼儿区分什么是值得悲伤的事情,什么不是。一天骑不到三轮车不算悲剧,失去爱的人,和所爱的朋友分离才是痛苦的。老师的语气应该是就事论事,不带一些谴责。帮助幼儿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需求。
(2)正义观念
个人所遵守的规则与限制也同样适用于别人。我不允许你打别人,当然我也不会允许别人打你。小莉,你再骑5分钟,就给宝宝骑,如果你想玩别的,我可以帮你。
(3)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学习
对旁观幼儿也应包含再老师的教导范围内。让他们也指导对哪一位同伴用哪一种方法最有效。
4.气质的培养
(1)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
唤醒小莉的同情心,“宝宝已经等了很久了,你知道等那么久的滋味很不好受啊!”“假如别人也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样?”
(2)实验的气质
如果尝试了一种方法没用,鼓励幼儿尝试别的办法,旨在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化解人际冲突。
(3)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不倾向任何一方,判断幼儿抱怨的合理性,分辨哪些是要处理的,交给孩子一些方法,不一定非要解决所有的抱怨,如果每次都得逞,会养成他们抱怨和打小报告的气质。
二、案例分析,提升回应技巧
那在矛盾冲突发生时,大家可以怎样应对?来看案例。
李晴怡: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让小涵去帮助小轩去复原积木,告诉他们积木要分享,大家可以一起玩。学习了前面几个方法之后我觉得还可以尝试让他们先自己协商解决,如果他们两个自己不能解决,老师可以介入,给他们一点小建议,去化解矛盾。
杜蓉:在气质培养方面,要唤醒孩子的同情心,让小涵也了解到把小轩的作品推倒,小轩会很伤心;在正义的观念方面,可以让他们把积木复原或者整理好;在语言技巧方面,可以让两个小朋友相互道歉,理解、原谅对方。
陈红:发生这种情况,我会进行介入,询问小涵“你今天想要什样的积木?”“搭些什么东西呢?”“如果现在你没有这些积木,你可以用什方法来解决?”引导幼儿去积木区找一找,和同伴协调或合作。
三、自省展望,审视发展方向
运用技巧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其中之一,教师还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让我们再来看到书的第九章——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谁来分享一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内容?或者说看完本章节你的收获?
李颖慧: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老师表现的温柔与善良,有公式化的味道,而这种公式化或许是幼儿老师的职业问题。”如果幼儿教师不管幼儿做什么都抱有相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即使是温暖的、和蔼可亲的,其实并没有真正回应幼儿的感觉。老师低强度的反应,缺乏教学,也没有给及时给幼儿提供任何消息,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应该要切合事情的发展,而不是一味温柔地去解决事情。
李晴怡:“对幼儿说话要柔声细气,温和而捎带含糊的口气真的是幼儿需要的吗?幼儿会认为我们是真实有思想的大人吗?”在家里,爸爸妈妈对孩子不可能一直是温柔的,在他们做错事情,会生气地批评或惩罚他们。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幼儿需要视情况而定,该鼓励的时候需要鼓励,该表扬的时候需要表扬,在幼儿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时,就需要严肃处理,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事情是错的,是不应该去做的。
在“传统型”幼儿园中,出现了“空心的温和”,你留意到“空心”这个词了吗?什么是“空心”?“空心”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李傲一:书中提到的国小先修型的幼儿园中可能只有反复练习知识和技能,幼儿在反复练习中会感到空洞。幼儿在这个环境中会感觉到:虽然老师或者是同伴、幼儿园对他来说是非常亲切和温馨的,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到他实际的一些需求,这就是“空心”。教师应该注重到孩子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表现出的表面上的亲切,才能解决“空心”的问题。
张影: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能够热烈回应幼儿,或者是没有什么教育性,有时候老师会觉得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是很常见的,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老师可能只是充当“灭火”的角色。
钱海燕:老师跟孩子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老师在模式化教育下,他可能更多地关注课程,比较少地去关注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也不是真正的依恋老师,不会真正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老师听,这就造成了大家彼此之间都不了解,所以就显得比较“空心”。
那么我们如何变“空心”为“实心”呢?
陈红:走进孩子一小步,老师跟孩子之间的“空心”的距离就会缩小一大段。其实孩子还是很愿意和老师的距离近一点的,比如他们在体育游戏时,你参与进去跟他们一起扔球或者抛接沙包,他们也会感受到老师是很喜欢我的,是愿意跟我做朋友的。用你的温度,用你的内心真正地去接受孩子,拉近距离,这个“空心”绝对是不存在的。
杜蓉:我们要做到眼里有孩子,心里也有孩子。如果要更多地了解孩子,还需要具备丰富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拥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体系,才有这个能力去应对、解决幼儿中发生的问题。在平时,我们应多关注活动,和孩子一起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希望孩子只是开心、快乐。
希望未来,大家都能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期待大家用每天的“学习”和“自省”,激发出自己的内动力,成为具有“思考力”和“行动力”的教师。愿大家用这五个关键词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去拥抱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瞬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