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育儿宝典: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1.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同情心的发展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年龄小,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要有同情心,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会使孩子感受到被爱包围着的幸福和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树立分享意识
树立分享意识,可采用故事分享的方式。在故事中分享是指讲述有关分享行为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会体验他人的处境,体验分享时的内心感受,并将其引入生活中,与幼儿展开讨论,这对于树立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的行为会十分有效。
3.建立分享规则
分享规则包括平等分享、共同分享、轮流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原则。共同分享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得到满足。轮流分享指在不同的时间里,大家将轮流分享使用。这种分享规则使得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先宾后主的分享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老师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今后再做出类似的行为。
4.创造分享机会
如每天早晨孩子和老师围成一个圆圈或者半圆,孩子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歌曲、舞蹈、诗歌、笑话或者身边发生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能产生成就感,也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终审:南丰实验幼儿园超管
用户登录